接着我们的《说文解字》课程,本课讲“竹”部的三个汉字:“箄、篿、箸”,三个字中,只有“箸”是现代汉语通用字,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《现代汉语通用字表》中。
1、箄。读音有五个:
(一)bǐ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出的解释是:“箄,簁箄也。从竹,卑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笼篓一类的竹器。
《说文》所训“簁箄”,954课时,我们讲过,其实就是筛子。而“箄”字单独来讲,字义要复杂些:
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累呼曰簁箄,单呼曰箄。”《方言》卷十三:“箄,【上竹下豦】也……【上竹下豦】小者,南楚谓之篓,自关而西,秦、晋之间谓之箄。”郭璞注:“今江南亦名笼为箄。”戴震疏证:“江东呼小笼为箄。也就是说,箄的本义指的是笼篓一类的竹器。笼子或者篓,
图片
竹篓
图片
竹笼
本义之外,箄又用作析。《方言》卷十三:“箄,析也。”钱绎笺疏:“析谓之箄,析竹为器谓之箄,编竹浮于水亦谓之箄,义并相因也。”
(二)bēi。读音出自《广韵》。竹制的捕鱼具。《广韵·支韵》:“箄,取鱼竹器。”《类韵·竹部》:“箄,捕鱼器。”陆龟蒙《渔具诗序》:“矢鱼之具……编而沉之曰箄,予而卓之曰矠(zé,用叉矛一类捕鱼。)”
图片
竹子做的捕鱼具
(三)bī。读音出自《广韵》。用法有二:
(1)冠饰。《广韵·齐韵》:“箄,冠饰。”
(2)捕虾的竹器。也作“笓”。《集韵·齐韵》:“笓,《博雅》:'篝、筌谓之笓。’或作箄。”
图片
捕虾的竹器
(四)bì。读音出自《集韵》。用法有二:
(1)薄。《集韵·霁韵》:“箄,薄也。”
(2)同“箅”。蒸锅中的竹屉。泛指有空隙而能起间隔作用的器具。《集韵·霁韵》:“箄,甑蔽。”方成珪考正:“箅讹为箄。”
图片
竹箄
(五)pái。读音出自《集韵》。同“【上竹下椑】”。大筏。《集韵·佳韵》:“【上竹下椑】,大桴曰【上竹下椑】。亦省。”
《后汉书·岑彭传》:“公孙述遣其将任满、田戎、程汎、将数万人乘枋箄下江关。”李贤注:“枋箄,以木竹为之,浮于水上。”
箄的小篆写法如图:
图片
箄的小篆写法
2、篿。读音有两个:
(一)tuán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出的解释是:“篿,圜竹器也。从竹,專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圆形竹器。
图片
圆竹器
钱坫《说文斠诠》:“此与团字同用,今俗有团箕、团匾等器。”
(二)zhuān。读音出自《广韵》。古代的一种占卜法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索琼茅以筳篿兮,命灵氛为余占之。”王逸注:“楚人名结草折竹以卜曰篿。”我找来了灵草和细竹片,请求神巫灵氛为我占卜。
篿的小篆写法如图:
图片
篿的小篆写法
3、箸。读音有两个:
(一)zhù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出的解释是:“箸,饭攲也。从竹,者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筷子。
图片
筷子
关于《说文》说的“饭攲”,王筠《说文句读》:“攲,持去也。《通俗文》:'以箸取物曰攲’”;《玉篇·竹部》:“箸,筴也。饭具也。”。也就是说,所谓的“箸、饭攲、筴”都是古人对筷子的称呼。此外还有“梜”,这字其实是“筴”的异体字,不同的时期,古人对筷子有不同的称呼,如图:
图片
筷子称呼发展史
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“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。”从前商纣制作了象牙筷子,箕子非常担忧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汉王方食……张良对曰:'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。’”汉王刚好在吃饭……张良回答说:“请允许我借助面前的筷子来帮助大王筹划一下形势。”
本义之外,箸还有其他用法:
(1)通“宁”。古代宫室门和屏之间。也指一般士人家正门内两塾之间。《集韵·御韵》:“箸,立也。或从艸。”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豫部》:“箸,假借为宁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诸侯春秋受职于王以临其民,大夫、士日属位箸以儆其官。”韦昭注:“箸,音宁。中廷之左右曰位,门屏之间曰箸。”按:一本“箸”作“著”。
(2)明显。后作“著”。《广韵·御韵》:“箸”,同“著”。《集韵·御韵》:“箸,明也。或从艸(作著)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大圣作治,建定法度,显箸纲纪。”
(3)撰写;写作。后作“著”。《史记·刘敬叔孙通列传》:“及稍定汉诸仪法,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箸也。”
图片
撰著中的鲁迅
(二)zhuó。读音出自《集韵》。同“著”。用法有二:
(1)穿戴。《集韵·药韵》:“箸,被服也。或从艸。”《世说新语·贤媛》:“桓车骑不好箸新衣。”
(2)附着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豫部》:“著,《一切经音义》引《广雅》:'著,补也。’引《字书》:'著,相附著也。’字俗作着。”引申为(用兵)包围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:“后箸晋阳三年矣。旦暮当拔而饗其利。”鲍彪注:“箸言附其城。”
箸的小篆写法如图:
图片
箸的小篆写法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